眾人圍在3房屋貸款D打印展位前
  3D打印商務中心:一種親民的高科技
  “簡單地說,3D打印就跟蛋糕師做蛋糕是一個道理。”在圍滿人的“記夢館”3D打印展位前,店員正在給好奇的民眾解答3D打印的奧秘。記者看到,信用貸款圍觀的人中有年輕父母抱著小孩,也有幾個大學生創業者,他們正在商量著,什麼時候去試試這個神奇的“高科技”。
  記者瞭解到,“記夢館”是西南第一家3D打印技術綜合體驗館,它的技術不僅用於3D人像打印、3D巧克力打印等娛樂項目,還提供工業模具、醫療三維影像重建模型和建築沙盤打印等高新技術。展位負責人告訴記者,這次,他們來參加創博會,主要是想通過這個平臺,與一些涉及3D打印技術使網站優化用、製造和銷售等方面的企業建立合作。
  
  民族元素濃郁的辦公室出租時尚包
  民族元素與國際化時尚的完美融合
  “既然愛馬仕都能和凱里簽約,那為什麼中國不能有一個自己的品牌把我們的民族元素做出來?”說出這句話的是微企展區一家很特殊的皮具企業“蘭朵詩”的老闆楊申宇。
  據瞭解,他之前在深圳一家法國皮具公司做設計總監,工資很可觀,但他還是回到了家鄉,開始自己創業、自己設計產品,探索一條將民族元素與國際化包型完美融合的路子。
  在交談中,記者瞭解到楊申宇對於蘭朵詩品牌的獨特觀念。“1+1+1+1等於100,這是我對於蘭朵詩的定位。展開來說,也就是一個畫家、一個民間‘繡娘’、一個手袋設計師和一個文化消費者,他們的融合成就了一個滿分的民族文化創意手袋產品。”
  “這是我的第一步,將貴州的民族元素融入到時尚里。”楊申宇並不止步於此。“等我‘練好基礎功’,會繼續嘗試蘇州刺繡、湘繡,還有西藏、新疆,把這些經典的民族元素都挖掘出來,創一個中國自己的民族文化創意皮具品牌,這是我的終極目標。”
  
  劉廷幫帶著他的特種電線出現在創博會上
  特種電線“扎根”貴州
  劉廷幫是返鄉創業的典型。在溫州工作的十多年,讓他積累了很多專業知識和行業人脈,他帶著這些積累,帶著一顆創業的心,回到家鄉瓮安。
  特種電線,是他帶回貴州的事業。
  “別說貴州,在西南地區,做特種電線的也只有我一家!”劉廷幫自豪地告訴記者。據瞭解,他的企業生產的特種電線,主要用於飛機、汽車和高級電爐。“這種高科技產品,前期投入很大,這讓我當時特別頭痛。”提到創業初始,劉廷幫感慨萬分。“‘3個15萬’政策幫了我很多,現在,稅收獎勵對我來說也是很大的幫助。”
  海德拉格負責人正在向觀展的人們介紹鮮啤
   轉變觀念:新鮮啤酒占領市場空白
  啤酒作為一種快速消費品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很常見,幾家老牌啤酒幾乎占領了市場,在這樣的背景下,貴陽海德拉格轉變觀念,開始在貴陽新鮮啤酒這張白紙上寫文章。
  “目前,市場上的老牌啤酒已經很多,消費者也已經對它們很熟悉,沒有太多不一樣。”海德拉格展位的劉德光告訴記者,“所以,我們在想,特殊的製作工藝、不一樣的口感和貼心的配送服務,是否能引起消費者對啤酒新的感知?”
  對於“海德拉格”這個名字,劉德光解釋“海和德是我們兩個創業者的名字,拉格是我們採用的桶底發酵這種發酵方式名稱。”他表示,這不是為了取一個“洋氣”的名字來糊弄消費者,“我們取這個名字是堅持自己的品牌和傳統的發酵方式。”
  據他介紹,海德拉格的新鮮啤酒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,已經獲得了貴陽消費者的青睞,“現在酒吧生意很好,大多是回頭客。”
  
  張樹義正在向微企工作人員介紹他的生態養殖園
  生態養殖“搭乘”網絡銷售的快車
  張樹義來到微企展位時,帶著一疊宣傳單。
  “我知道創博會的時候已經晚了,沒能申請到免費展位。”張樹義有點惋惜地說。“所以我帶了些宣傳單,到處分發,說不定宣傳的效果更好呢!”
  記者瞭解到,28歲的張樹義是一名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,返鄉創業,走上了生態養殖的道路。
  “並不是所有的鴨子的品質都一樣,鴨子的品質決定於它生長的環境與喂養的過程。”張樹義提倡原生態養殖,還給他的企業取了一個“現代化”的名字——“營寨清水鴨4S店”。他說“雖然我們在農村做企業,但是我希望建立一種正規的經營模式。”
  據瞭解,他還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,創建了黔南都市網,把自己和鄉親們的農業產品放到網上,拓寬銷路。“我想利用網絡,把我們黔南好的農業產品推廣出去,打響我們生態養殖的品牌!”張樹義很有信心。
  後記:
  創博會2天,921個參展項目,微型企業占了70多家。這個數字乍一看不是很多,但對於近兩年增長迅速的小微企業來說,已經算是邁進了一大步。
  記者在創博會現場瞭解到,這些微企企業主大多是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和大中專畢業生,對於他們來說,懷抱一個創業夢,並不實際。“我有技術,但我資金不夠。”這是他們的心聲。
  比如,我採訪到一位龍里縣藝術玻璃廠的老闆娘。
  “我們在溫州的玻璃廠幹了十多年,他還是想回家。”她告訴我,她和老公創業的故事。2012年初,他們回到龍里,準備創辦一間自己的玻璃廠。“太難了,我們存的錢根本不夠開廠。廠房建到一半,已經花光了所有的錢。”她說,當時,夫妻倆幾近絕望,他們變賣了房子,但仍然是杯水車薪。
  “我們請政府幫忙,請他們來到我們沒建完的廠房,給他們說我們的創業計劃和困難。當時,領導直接問我,現在還差多少。我說最少還差50萬,才能開業。他們說,不要急,一定會解決的。”
  “過了沒多久,政府就給我們提供了擔保機構,貸給我們60萬,讓我們重新起步。”說到這裡,她有些激動。“如果沒有貸款和補助,這個廠半路就夭折了。創業真不容易,還好,現在已經走上正軌了。”
  從她的話里,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名創業者的艱辛,也瞭解到,“3個15萬”政策對於這一個個“初學走路”的“娃娃”企業有多大的照顧和幫扶。
  好政策攪活一池春水,現在,微企發展在黔貴大地風生水起。據瞭解,2013年前三季度,全省累計扶持微企37483戶,註冊資本44.5億元,帶動就業20.48萬人。
  隨著扶持微企發展政策的出台,全社會對微企關註度越來越高,群眾對申辦微企熱情也越來越高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貴州微企的發展,會越來越好。  (原標題:【附圖】貴州微企“亮相”創博會 微企發展蔚然成風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j23hjcot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